本期视导简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日常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听课情况 视导员主要在各自联系的学院随堂听课,共听课 60余节。基本覆盖所有专业学科和部分公共课。
开学以来,教学管理有序,教学工作准备充分,学生出勤率高,秩序井然。绝大多数学院的教学都符合规程,未发生日常教学事故。各学院都把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安排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第一线。课堂教学质量普遍较好。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受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追捧。比如外国语学院的胡晓琼老师,她的《中西文化对比赏析》《生态语言学》等课程大受欢迎,听她的课达到一种享受的境地。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们更是把科研融入教学中。比如土建学院许文年教授的《生态工程学》、机械学院赵新泽教授的《摩擦学原理》和吴海华教授的《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讲课中科研实例信手拈来,对学生富有科研感召力。
随着一批批人才队伍的引进极大地充实了我校的研究生教学队伍,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生物与制药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周友兵教授讲授的《R语言及python基础》课将学术前沿问题和课程实践相结合,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充分,对学生管理要求严格,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吸引了不少旁听者。
一大批中青年博士已站稳讲台。他们在课程结构设计和组织、课堂节奏的把控等方面都具有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他们在给学生带来最新知识的同时,现代教学手段也得到很好地运用。机械学院的董元发博士讲授的《人工智能技术》课,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讲课娓娓道来,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外国语学院的罗艳丽老师讲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流利的英语表达,清晰明了的讲解,及时和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教学情况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已普遍采用。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赵乔翔老师的《语文教育史》、艺术学院王祖龙老师的《区域艺术实践》、外国语学院王英老师的《第一外国语》采用分组研讨式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老师点评内容精彩,教学效果好。田家炳教育学院的课程注重实践实操,王重文老师的《教育法学》课程用心组织规划,专门邀请神墨教育宜昌分校校长陈世银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展的困境与展望”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有关教育法规的出台背景和贯彻情况,学生参与度高,其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得课堂的教学管理更科学有效。随着招生的扩大,教学班级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往的点名、测验等模式渐渐显出不足。现在雨课堂已经普遍用在课堂教学中,在听课中发现医学院的任课老师都采用了雨课堂进行课堂管理,包括考勤、课中测验、发放通知、学习资料等等,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上课现场一 老师上课现场二

课堂研讨式教学 大班上课
2.论文的预答辩检查
依照研究生院的安排4月5日前,各学院已完成毕业班的硕士论文预答辩工作。视导员参加了60余场次的旁听检查工作,基本做到各个学科的全覆盖。
视导员普遍反映,各学院预答辩组织安排合理。答辩程序大多符合要求。各个学院参加预答辩评议组的成员无特殊情况都能出席且全程参加。评审认真,积极提问,并给学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各环节把关严格,总体情况良好。
医学院学生预答辩准备认真,大部分学生报告时PPT制作精美、语言表达流畅,有逻辑性,对研究的课题认识清晰,对中期检查专家们提的意见修改情况有必要的说明,回答专家的提问准确及时。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也能虚心接受及时修改。
水环学院学生多且论文大多与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疫情期间完成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工作有序,保障了各小组预答辩工作的顺利完成。其中第6小组周宜红、赵春菊教授团队20多人的硕士和两名博士的课题大都与水电施工相关。预答辩中评审专家针对问题开门见山,发表意见充分尖锐,指导修改意见明确具体。对学生的论文最终完成富有建设性。机械学院、材化学院学生相对较少,在预答辩中对学生论文审查更加严格,指导更加细致。材料与化工学院丰平教授对学生汇报的PPT 制作进行专项指导,要求学生“每一页PPT应有一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专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梳理。
生物与制药学院天然产物邹坤团队的研究生预答辩工作准备细致周到,组织有序,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学生思路清晰,对尚未完成的实验任务有清楚的规划与打算。老师们对课题进行了集中且充分的讨论,针对学生的课题进行认真的磋商,工作开展扎实到位,指出了课题的不足及与国际类似研究中的差距,能提高对研究生的要求,预答辩的学生能根据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体系和脉络进行对照,并一一回复,将修改的内容做出仔细说明。

预答辩现场一 预答辩现场二
二、存在问题
1.课堂教学
(1) 管理存在漏洞
有少数学院依然存在任意调课问题,视导员听课有跑空现象。一次课连续4节的安排欠合适,这种安排一是学生反映教学效果不好。二是上课时间随意,存在视导员听第四节课时已无人的窘况。部分课程的教学班学生过多,教室安排不合理。例如电气学院的《能源经济学》课程,安排在W5504教室,共有157名学生,可是该教室共有104个座位,开课3次后才接到调教室通知。
(2)上课质量有待提高
有些老师上课时随意性比较大,内容不紧凑,深度也不够;有的课程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有些讨论课随意性强,没有很好地规划组织,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管理不够,特别是人数多的大班课课堂纪律堪忧。
2.预答辩
(1)预答辩的特殊功能性体现不足。存在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论文的过程管理环节有要求但不执行的现象。表现在答辩时间上随意。少的只有五分钟,多的一个多小时。检查后期的执行力不足。比如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论文题目是不是合理”格式规范性等问题从开题到预答辩甚至答辩时一直存在。
(2)部分学生论文宣讲水平堪忧。PPT制作水平不高、不简练、重点不突出,照本宣科,对各个评审环节宣讲没有侧重。
(3)部分导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不足,把预答辩评审作为单纯的一次论文指导,有些导师甚至在预答辩前对自己学生的科研进展了解不深。
三、建议
1.课堂教学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使得在班级人数、排课时间、教室安排上更加合理,杜绝随意调课等现象。
(2)加强对教学突出教师的宣传力度,适时对优质课或改革示范课开展学习与观摩活动。
(3)加强课堂秩序管理,推荐雨课堂的管理模式。
(4)加强公共英语课的改革力度,要有研究生公共英语的特色。
2.预答辩
(1)强调论文过程管理的各阶段的功能要求。各环节的答辩应要求团队中各年级的学生参加旁听。预答辩必须对中期的评议意见有回应。时间控制要合理。
(2)对于各专业的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过程管理模式。特别是文科、工科、理科、医科来说相差太大。建议对于一些学科的论文过程管理下沉,不宜一刀切。
(3)部分专硕点的学制从三年缩短为两年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论证。
3.教学管理上加强与学院视导团的紧密联系。推广目前部分学院已建立包括校视导员在内的视导群的做法,促进校院两级的沟通。
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视导团
2022年4月20日